English

走进“江阴十二家”

1998-12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朱庆 我有话说

江阴是长江南岸一个不大的县级市,近年来,在企业发展普遍困难的局面下,它的12家乡镇企业却一口气争得全国十大行业的“龙头”地位。是什么推动了它的发展——

江阴,是江苏境内长江南岸一个不大的县级市,面积为983平方公里,人口为114万。但就是在这片不大的土地上,却产生了全国最大规模乡镇企业41家。近年来,在企业发展普遍困难的局面下,江阴的12家乡镇企业却以咄咄逼人的气势,一口气争得全国十大行业的“龙头”地位,仅1997年,全市乡镇工业销售收入就达到463亿元,上缴利税突破36亿元,有84家企业产销额超过亿元,88家企业利税超过1000万元。

北宋的王安石对江阴曾有过生动的描绘:“黄田港口水如天,万里风樯看贾船。海外珠犀常入市,人间鱼蟹不论钱。”而今的江阴,已经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热土,就在这小小的土地上,撑起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片蓝天。

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行,而江阴却行?是什么推动了江阴的发展?为了解开这个疑问,记者走访了“江阴十二家”乡镇企业集团,它们是:制冷行业的“巨无霸”双良集团;纺织行业的“领头羊”阳光集团、三毛集团、茶梅集团;乡村明星华西村集团和三房巷集团;模具塑料业的“大哥大”江阴模塑集团;包装行业的后起之秀申达集团、联通集团;化工“尖兵”澄星磷化工集团;名噪一方的兴澄钢铁有限公司和江苏钢绳集团。

“号脉”市场推产品

江苏乡镇企业人有四句话:走遍千山万水,走进千家万户,吃尽千辛万苦,说尽千言万语。“四千四万”,铁鞋踏破,觅到了市场的真谛。正是这样,他们看市场,硬是比别人早三分,比别人深三分。

坐落在江阴市新桥镇的阳光集团,如今已是国内最大的精纺呢绒生产基地、最大的薄型高支面料生产基地。总经理陆克平认真地对记者说:“一个企业的产品要获得市场的认可,首要的是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,探索市场变化的切入点,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一炮打响。这点对阳光尤其重要,产品投不准,每天就是600万的损失。”

去年10月,根据信息反馈分析,阳光集团开发了一个高支深灰色毛涤牙签呢在市场上十分走俏,由于生产数量少,对客户实行了计划分配。随着市场的开拓,订单像雪片似地飞向公司,投入第二批时仍供不应求。待到第三批投料时,全国毛纺行业模仿产品开始铺天盖地地流向市场,而这时阳光已鸣金收兵了。

大胆决策,抓住季节特点,抢回宝贵时间,是江阴人的又一法宝。10多年来,阳光的市场预测准确率达到了90%以上。正因为如此,他们的样品展示厅才有了3000个品种,每天才会有1—2个成功的新品投放市场。1996年10月,中国国际面料辅料博览会在上海举行,一位从来不用中国货的日本服装制造商在“阳光”产品专柜上惊喜地发现了品质极棒的高支面料,而不由得啧啧赞叹:“中国货了不起!”随后,他就在自己的名牌服装生产中优先采用了“阳光”高支面料。现在,全国有95%以上的大中城市和知名商场都设有“阳光”专卖店和专柜,他们的产品还外销至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茶梅集团也在自己产品开发中常打“时差牌”。他们的开发人员对记者说:“我们开发产品,经常只有60%的把握,但如果等到80%以上再去搞,就会贻误时机。”纺织行业是近几年被人们认为不景气的行业,但同样生产灯芯绒,茶梅集团今年1—10月份的销售收入却比去年全年还大15%。有一个精明的外商,把需要从中国进口的50万米灯芯绒布,分别下单到5个外贸公司订货,结果这5家公司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订单送到了茶梅集团。

抓住“生命”求发展

一提起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,很多人都会直摇头,“乡镇企业嘛,伪劣产品”。可江阴的乡镇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懂得“质量是企业的生命”的含意。

中国毛纺行业有一句话,“‘阳光’普照大地,‘三毛’走遍天下”。和“阳光”集团一墙之隔的三毛集团,是中国毛纺行业的又一颗璀璨新星。公司创办9年来,一直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追求名牌品质上,注重以质量培育名牌,“追求时代风尚,奉献卓越品质”。

“三毛”出台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,制订出近乎苛刻的“一要二不准”的铁规矩:产品入库一等品率要达到98%;非一等品不准出厂;不超过部颁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。同时在全厂职工中推行质量工资制,以此激励职工牢固树立起“质量第一”的观念。

强化市场监督,以外促内。从1994年起,三毛在全国聘请了18位专家担任自己产品质量的秘密监督员,号称“神秘上帝”。他们对市场上“三毛”牌产品进行明查暗访,将调查结果直接向总经理反馈。公司查清责任后,便对有关生产者、销售者和主管领导、责任人分别处以10倍于经济损失的罚款,一半奖给“神秘上帝”,一半赔偿给客户和消费者。公司每月还向全国300家大中型商场、厂家寄去质量跟踪卡,就三毛产品的手感、厚薄、色彩、价格、与同行情况比较、消费者最新需求等八个方面征集信息和意见。对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、又能提出可行性改进意见者重奖1万元,还发给“质量知音”聘书,聘为质量顾问。

凭着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关,三毛保持了高速、高效和强劲的发展势头,令同行瞩目。目前,公司已由当初的30万资产、7台粗织机、10多间租来的平房和18名员工发展成为拥有10亿元总资产、5.5万枚精纺纱锭、5000名员工、10亿元年产值、1000万米精纺呢绒和10万套西服生产能力的中国毛纺行业中年龄最轻、发展最快的全能企业。

占领科技“制高点”

和“阳光”以规模、“三毛”以品牌取胜于市场不同,双良集团是以高科技取胜对手。用“双良”总经理缪双大的一句话说,就是以科技占领市场的“制高点”。

1985年,双良以9300元起家,拿出了中国第一台30万大卡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。回忆这段开发过程时,缪总对记者说,为了这台机器差不多跑了二万五千里,走了一回“长征”路,然而却悟出了科技的“魔力”。从此,“科技是真佛,谁拜谁受益”就成了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

为了实现技术创新,双良已陆续投入3.5亿元巨资,引进了一批高精尖设备,建成了一流的生产流水线。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勇于创新,1989年推出了四大科技政策:除了失败不责难,成功给重奖外,还有科研经费优于生产流动资金给予保障,科研项目在全公司范围内招标,科研成果与销售利润挂钩等。一系列激励政策,收到良好效果,双良已取得国家18项技术专利。

双良的成果令同行眩目。他们已开发出溴化锂制冷机、离心式制冷机、螺杆式制冷机三大系列共150多个品种,产品达到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。溴冷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50%以上,大型工程的中标率达到80%以上。

现在在双良,通过信息高速公路,可以在车间里与美国特灵公司同步开发世界一流新品,直逼最新技术前沿。同时,他们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国际大公司的管理经验,形成了高速高效的运行机制。现在,溴冷机的制造周期已由原来的30天缩短到12天。

“拿来”人才为我用

在江阴采访中,我们发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:乡镇企业里都有一群素质很高的管理和技术人员。

双良有一位叫马福林的副总经理,这位青年原是北京一家制冷机大厂的副总工程师助理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马福林结识了双良的同行。1989年,他怀着不可名状的期待,从北京南下,加入双良人的创业行列。曹渊明原是国内一家冷冻机大厂的厂长,在他53岁时,辞掉了职务,来到双良。前不久,一家外资企业以月薪3000美元聘请他,被他谢绝了,他说:“我的事业在双良!”

八方而来的500多名科技人员,在双良找到了用武之地;而双良也由此获得了技术进步、产品创新的源头活水。

有人总结道,乡镇企业是“职工能进能出,干部能上能下,工资能高能低,企业能死能活”。这话在江阴一点也不错。

华西村,是江阴的一个小村,面积仅有0.96平方公里,380户人家、1520人。但就是这样一个小村,从1995年到1997年已连续三年总产值超20亿元,利税超2亿元。

关于用人之道,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别有见地:“小才大用,基本有用;大才小用,一般无用。”此话怎讲?诠释是:小才大用是激励机制,信任和重用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,催人奋发,作出成绩;而大才小用,如果不是在完全自愿条件下,人的积极性会受到压抑,“出工不出力”,直接影响工作。因此,华西村敢于用人,看准了,就“拉过一条凳子,压上一副担子”。

吴仁宝说的好:“不论文凭、水平,最终要能解决问题才行!”走出去,请进来。走出去,就是让华西村人,特别是青年人走出去,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;请进来,就是请外面人来华西村,这样,华西村思想会更开阔,会更好把握今天、预见未来。目前,华西有大、中专生533人,还有两名青年由集体出资送到国外留学。

记者亲眼见到这样一幕:华西集团总经理吴协东讲到华西村的种种福利,一位省城干部喜笑盈盈:“我退休后也到你们华西吧?”吴协东半开玩笑半认真:“要来现在就来,我们华西村可不是专养退休人员的地方!”全场一片笑声。

1987年,邓小平同志就说:“农村改革中,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,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,异军突起。”而今,当年这一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,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巨变的重要催化剂和巨大推动力。在江阴的整个工业经济中,乡镇企业已经占了88%的比重,完全可以说,乡镇企业是江阴发展的脊梁,正是它们,支撑起了这片热土。

从“村村点火、处处冒烟”到集团发展、规模效益,江阴人给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明天,更是中国工业的明天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